登录×
电子邮件/用户名
密码
记住我
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:
请输入手机号码,通过短信验证(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):
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,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。
专栏 英国社会

英中文化对比之三:理想vs.实用主义

何越:大陆移民应该减少以金钱作为成功人生的判断标准,搁下实用主义,寻找欧洲人习以为常的对“自由”的理解。

最近参加Bookfan读书会活动,被问及“从小在国内长大,来了英国后,如何通过自我再教育,融入完全不同的英国环境”?

这自我再教育,需要一套教科书来回答。但因大陆华人移民时间太短,人数也少,这个问题的答案,超出了目前英国和英国华人的已知常识,属于未知的探索领域。

过去几十年,英国大陆华人增加不少,但大多停留在追求享受物质人生、出人头地的状态。希望融入的华人也有,但真正能做到的极少。大多数都最后打了退堂鼓,放弃,退回自己熟悉而狭小的大陆华人圈,抱团取暖。将融入英国视为第二代才有的权利。

何为狭小的大陆华人圈?即生活里的华人朋友只有大陆人,几乎没有香港、台湾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地的华人。当英国人说Chinese时,并不特指大陆中国人,而是指华人,且泛指来自世界各地祖上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。大陆华人在英文里的表达是Mainland Chinese。

使用中华文化在英国生活没有障碍,因为英国包容世界上所有文化(除了恐怖主义),但使用中华文化对融入英国则难有帮助,因为那是两种完全不交叉的文化,有时甚至反向而行。最常见的状况是,华人使用中华文化来判断英国事务的对错好坏,忘了自己身在英国,应该入乡随俗。但就算如此,英国社会仍然包容,认为“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尊重你表达的权利”。如果抱怨找不到英国朋友,或者疑惑为何与英国人难以畅快交流,其实都是同一个原因——我们熟知的文化,英国人不懂;英国人懂的文化,我们也不懂。

但就算找不到英国朋友,融入英国亦是可能实现的。何为融入英国?每个人的定义不同,我在此定义为:跳出狭小的大陆华人圈,认同英国价值观,身体力行参加英国政治或者社区活动,对于英国社会有被承认的价值感。最高的融入境界是:与英国社会同呼吸,共命运。融入英国的华人,往往能得到英国人的尊重。

不过要做到这一点,还是需要懂一点最基本的英中区别:活着的意义。因为,英国社会有理想,中华社会更讲究实用。当英国人谈理想时,中国人往往会问:“那有什么用?”
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。你是否理解为何英国人从始至终都全民支持以金钱、武器、以及技术援助乌克兰?最初我以为大陆华人都能明白这事,直到有位年过40的华人问我“为什么”?我才意识到这全英国人都懂的常识,对一些(许多?)大陆华人是困惑。

懂与不懂,区别就在于是否将“自由”视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,或者说理想。在自由与金钱两者间做选择,大部分英国人会选自由;大陆华人会选什么?

自由成为英国和西方人最重要的价值观,或者人生的追求理想,是在二战后形成的。追求“个人自由”(即个体思想、言论、行动、结社、游行等的自由)是英国团结国民最基本的价值观。政府和国家是为个体服务的——就其实现形式而言,目前被发明出来的最有效的形式是民主与选举。

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欧洲的一部分,历史上多次介入欧洲各种战争。独裁者普京以武力去攻击民主国家乌克兰,被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视为欧洲战争历史的延续,只有降伏俄罗斯,欧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欧洲民主化,即个人自由在整个欧洲得到保障。

这就是全欧洲(包括英国)毫不犹豫地支持乌克兰的原因。钱在这里,是次要的。自由,是最重要的领航灯塔。但这样的意识与理想,是欧洲独有的。或者说,欧洲遥遥领先于其他大洲。因为对于任何“个体存在的意义是为政府服务”的国家,自由都是它们的敌人。欧洲国家历史上,个体存在曾一度只为别人(如教宗和国王)服务。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活,是欧洲人的发明,而且实现了/实现着。

而欧洲能够遥遥领先于其他大洲,整个大洲基本实现民主化,英国是急先锋(见《为何英国王朝能千年直线进步?》)。从1066年征服者威廉家族统治英国至今,该家族仍然是英国的王室统治者(大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秦朝统一中国后,至今还是秦朝),虽然王室权力一直在转交和减弱,但整个社会变化是温和的、逐渐的、连贯的——从基督教和王朝主宰文化,转为当代个人自由与民主文化。这样的文化氛围,中国历史上从未实践过,华人在中国也从未系统学习过,只是支离破碎地听说过一点民主和选举的皮毛,以及被放大宣传的王室与贵族。

而中华历史的文化极其独特,在世界上独树一帜——没有宗教和主义,实用主义至上。理想曾经短暂地从西方被引入中国,在1911-1949年(前后追求过民主和共产主义)以及上世纪80年代(追求自由)存在过。至今中国仍处在苏共指导产生的共产主义轨道上,称作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”。这个政权曾经高举共产主义理想旗帜,吸引大批城市中产青年投奔延安,但文革之后理想破灭。从那时至今,价值观几度更换,从共产主义到“一切向钱看”,再到现在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1949年后的中国政权至今还在寻找耐久的价值观。而因为价值观几度更换,教育出来的子民思想武装亦不同:

上世纪50和60年代的移民,父母受过文革的苦,自己受过大陆上世纪80年代最自由时代的理想熏陶,这个年纪段的移民,是我所知的与英国价值观最为接近,融入最深的移民群体。

上世纪70年代末期、80年代和90年代后移民,这波群体成长于中国最富有的时代,也经历了中国公民社会初期的孕育,具有基本的批判性思维,但受到的是一种“一切向钱看”的教育,钱就是成功,非常物质但精神理想匮乏,故此与英国现代思维相距遥远。

与单调统一的中国社会不同,英国社会是资本主义、民主与自由、个人主义、基督教、气候变化、和平等各种思维的混合物。每个人都是这些混合物的集成,自由与民主是他们的共同底线,其他各种成分的比例不同。有的人强烈在意金钱;有的人强烈在意气候变化,公平等等。金钱不是一个人皆向往的方向。

故此,大陆移民应该减少以金钱作为成功人生的判断标准。人的个体意义,能由各个方面去实现,金钱是其一,但不是唯一。中国经济能够急速发展,得益于这集体狂热的对金钱和成功的追求,但同时造就了道德、信任、友爱、法律、理想等的缺失甚至丧失。

理想,是中华社会的短板。搁下中华悠久的实用主义,压低对钱的仰视,寻找欧洲人习以为常的对“自由”的理解,这是“从小在国内长大,来了英国后,如何通过自我再教育,融入完全不同的英国环境”的关键第一步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,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,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,侵权必究。

越陌度阡

何越(Yue He Parkinson),母亲、妻子、厨师以及双语作家。以英文撰写中国与世界;以中文撰写英国与世界。著有China and the West – Unravelling 100 Years of Misunderstanding 《揭开中西百年误解》、《让世界爱上中国美食(西方中餐大师谭荣辉自传)以及《撕裂的民主——“脱欧”阴影下的英国政治与社会》(即将出版)。

相关文章

相关话题

辛瓦尔:哈马斯10月7日袭击的策划者

在狱中服刑数十年的武装分子辛瓦尔在加沙被击毙。

科技行业应做好应对进一步动荡的准备

无论其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何种长期变化,芯片仍具有很强的周期性 。

人工智能将会“压缩”21世纪吗?

桑希尔:AI可为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,但它无法纠正人类所有的不完美,我们甚至也不该希望它这样做。

沙特阿拉伯勒紧裤腰带

经过八年的旋风式建设活动和前所未有的支出,沙特的新口号是谨慎。

Lex专栏:芯片战争阴影下的阿斯麦

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警告需求降温,但破坏盛宴的不仅仅是客户。

美国不再有羞耻感了吗?

卢斯:美国政客面对丑闻的厚颜无耻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。
设置字号×
最小
较小
默认
较大
最大
分享×